【校長訪問】土耳其爸爸當荃灣國際私小校長 Kurt Omer:體驗求知快樂才會愛上學習

升學教育

發布時間: 2021/10/14 14:07

最後更新: 2021/10/15 10:46

分享:

分享:

玫瑰蕾小學校長Mr. Kurt Omer表示,希望帶給小學生不同的教育,擁有對學習的熱情,而非對成績的追求。

香港的教育制度就像一場大型的淘汰賽,學生要經年累月接受挑戰。而且這場比賽的參加者不只是小朋友,更包括父母,一家人面對十多年的考驗,就為追逐社會認受的高學歷。「香港的教育制度很有名,但我希望帶給小學生不同的教育,擁有對學習的熱情,而非對成績的追求。」玫瑰蕾小學校長Mr. Kurt Omer說道。

Mr. Kurt認為,應該教導年幼學生愛上學習,才能在未來的求學路上持續裝備自己,發揮所長去面對挑戰。

玫瑰蕾小學為荃灣區內一所以英文為主要教學語言的私立小學,學校課程結合英國課程、國際小學課程(IPC)和香港課程的特色,重視培養學生創造力、解難能力和協作能力。「玫瑰蕾的課程融合Cambridge International Curriculum及香港小學課程而制定,加上劍橋國際小學課程納入教學模式,以優質教學協助學生實現學習目標。」

校長Mr. Kurt指,學生來自二十多個不同國家,有中、美、英、德、澳、菲、日、韓等,校園氛圍國際化,小朋友能從小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下學習,既有助建立英語基礎,又能拓展國際視野,學會欣賞不同文化。「香港的獨特歷史因素,令這裏的人,以及教育都非常尊重多元文化。大家在生活中很容易就會接觸到不同文化的人,而我們的學校就更將這一點放大。」

不只學生多元化,學校的教師也來自多個國家,即使本地教師也曾於不同國家深造教育專業。

教學生尊重香港文化

學校有來自少數族裔、歐美國家,也有以普通話為母語的學生。但無論來自哪個國家或地方,Mr. Kurt都會讓學生學習香港的文化:「因為我們在這裏生活,自然要遵從這裏的習俗、文化或禁忌,只要不和自己原來的文化嚴重衝突。這是對人的尊重,也是對文化的尊重。」校長強調。

為了照顧每位小朋友的學習需要,玫瑰蕾推行小班教學,每班不多於20人。主科涵蓋英文、數學、科技、社會研究、中文和藝術。「除了常規課堂,我們會為小朋友安排適合他們學習風格的課後活動,實踐『以學生為中心』的教育理念。」

Mr. Kurt續道:「事實上,基礎教育是一個人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環,若只一面倒灌輸他們書本上的內容,要求孩子學好多少個新字、新詞,或背熟多少篇文章,卻不讓他們領悟學習的意義,甚至是求知的快樂,那麼當孩子長大,他們只會變得愈來愈抗拒、討厭學習。」他相信,教育肩負著社會責任的重要性,故此更應該教導年幼學生愛上學習,才能在未來的求學路上持續裝備自己,發揮所長去面對挑戰。

學生來自不同國家,擁有不同文化,令學校的國際氛圍濃厚。

不只學生多元化,學校的教師也來自多個國家,即使本地教師也曾於不同國家深造教育專業。Mr. Kurt表示這種國際化組合,對營造多元化的融洽校園氣氛有很大益處。他亦鼓勵每班老師按需要調整教學方式,在校規基礎上,學生老師共同制定班規、座位,令學生得到針對的課堂學習,提高其學習積極度和效率。

擴校路漫漫難覓支援

校長Mr. Kurt告訴記者,曾有一位香港母親帶兩個孩子轉校過來,因原本的學校比較傳統,功課和測考的重擔令她和小孩都感到很大壓力,家人之間的摩擦不斷加深。「幸好兩個小孩在這裏上學後,漸漸變得活潑和主動,令媽媽如釋重負。」能夠令孩子開心學習和成長,他坦言這是作為教育者最大的滿足。

雖然玫瑰蕾小學屬於私立學校,但校長面對在經濟上有困難的家長時,卻不吝伸出援手。過去年多的疫情令不少人失去工作,學校亦與家長共度時艱,為家長爭取資助,不希望學生因而失去教育機會。不少畢業生的家長更因而向校長提議:「我們很喜歡學校,何時才有中學呢?」Mr. Kurt直言現在校舍空間較小,收生有限,即使他們有意擴校,也難以實行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「幾年來我們都積極和政府、有關部門接洽,希望政府可將一些空置的舊校舍撥給我們,讓學校可以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學生,畢竟香港有不少學生並不適合主流學校的教學模式。」校長指政府及教育局曾派員到訪,讚賞他們的貢獻和努力,認為他們的存在能為不少學童提供實質幫助,然而由於學校屬於私校,無法為他們安排校舍。「我們不是希望免費獲得任何東西,只是希望政府和教育官員可以提供方法,讓我們一起為更多學生服務。」

愛中國茶懂說普通語

「我在土耳其出生,但在很小的時候就去了烏克蘭。」Mr. Kurt在烏克蘭求學,在首都基輔讀大學,完成碩士課程的他很快獲得當地一間國際學校聘請,從此踏上教育之路。

「我深受蘇俄時期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(Sukhomlinskii)影響,立志跟他一樣,從事教育兒童的工作。當時我由教師助理做起,一直做到老師。」2009年時,他得到一個機會,轉職到俄羅斯人開辦的國際學校,往俄羅斯聖彼得堡的國際學校繼續教育事業。

Mr. Kurt在烏克蘭求學,在首都基輔讀大學,完成碩士課程的他很快獲得當地一間國際學校聘請,從此踏上教育之路。

不諳中文卻赴上海開校

由出生、成長,以至工作及建立家庭,Mr. Kurt的生活範圍雖跨越了幾個國家,卻始終以東歐為主。一天,國際學校的投資者問他有沒有興趣到亞洲,從沒去過亞洲的他竟一口答應,更扶老攜幼的和妻子、孩子一起搬過去。他笑言:「因為我早就對亞洲文化和生活很有興趣,當時得到一個在上海的工作,覺得是很好的機會,即使不懂中文,也決定起行。」

就這樣,Mr. Kurt到了上海開辦國際學校。初來埗到的他,言語溝通不便,卻無阻他的興奮,事事對他來說都非常新奇,更讓他發掘到一項鍾情的生活習慣——喝茶。「我在上海時經常喝茶,有一次走進一間茶店,嚇了一跳,那些茶葉非常貴!我便問店員可否試試?試喝要付錢嗎?店員很友善,告訴我不用,然後動作優雅地為我泡茶,他們在店裏有專用的工具,看得我好生羨慕。」

這位愛上喝中國茶的土耳其人,5年前來到香港,帶著他在上海短短兩年學到的一點普通話、一個中文名字,太太和子女,來到另一個亞洲城市繼續為兒童教育努力。

最新影片推介:

記者:王嵐